![]() |
余姚瀑布仙茗,浙江省余姚市特產,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。
余姚瀑布仙茗產于省余姚四明山區的道士山,屬綠茶類。道士山在瀑布嶺山腰,海拔400多米,茶園四周樹竹茂盛,溪流交錯,茶樹常年沉浴在云霧之中,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質。唐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說,余姚用大茶樹的芽葉制成的茶葉,品質特優,在唐代已負盛名,陸羽譽之為"仙茗",所以有稱之為"余姚瀑布仙茗"。
2010年12月24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"余姚瀑布仙茗"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。
余姚瀑布仙茗以品種、加工工藝為基礎,推出"三色四字"系列產品。
黃之綠茶對應"金韻"系列,設2個級別分別為24k、18k,金韻系列產品外形卷曲如螺、勻凈、金色悅目,香高郁持久,滋味醇鮮回甘,湯色黃亮,葉底玉黃、細嫩成朵明亮。
白之綠茶對應"雪韻"系列,設3個主級別(雪韻700、雪韻500、雪韻300)和1個副級別(普級),主級別的鮮葉嫩度基本一致,根據白化茶白化程度不同,內質不一的特性加以區別,雪韻系列產品外形卷曲如鉤、勻凈、綠翠鑲金,香高鮮持久,湯色翠綠明亮,滋味鮮醇,葉底顯白、嫩勻明亮。
綠之綠茶對應"針形"、"龍珠"等2個系列,"針形"系列設5個級別,產品外形條緊略扁、勻凈、色澤綠翠,香氣嫩香持久,滋味鮮醇爽口,湯色嫩綠清澈明亮,葉底芽葉成朵、勻齊;龍珠系列設2個級別,即一級、二級,產品外形蟠曲、緊結、勻凈,色澤砂綠油潤,香高持久,滋味鮮醇爽口,湯色綠亮,葉底芽葉成朵、勻整明亮。 余姚瀑布仙茗
浙江省余姚市位于浙東寧波平原,東與寧波市江北區、鄞州區相鄰,南枕四明山,與奉化、嵊州市接壤,西連上虞市,北毗慈溪市,西北于錢塘江、杭州灣中心線與海鹽縣交界,全市總面積1526.86平方千米,有21個鄉鎮街道,268個行政村。
余姚瀑布仙茗產自最佳綠茶產區--四明山,人稱"第二廬山",同時四明山也是道教圣地,被列為第九洞天,名曰"丹山赤水洞天",至今有漢仙人丹丘子培育"大茗",劉(綱)樊(云翹)夫婦修道品茶成仙等傳說。
余姚瀑布仙茗,在唐宋以前,就久負盛名,據古籍記載:漢代有一位叫虞洪的余姚人入四明山采茗(茶),途遇仙人,贈以瀑布嶺上的大茗,這就是瀑布仙茗的前身。同時在唐茶圣陸羽《茶經》中記載:浙東茶葉以越州為上,余姚瀑布仙茗尤佳。
據宋《嘉泰會稽山志》 (1201-1204年)載:"會稽茶唯臥龍與日鑄相亞,其次余姚之化安瀑布茶。" 余姚瀑布茶,產自白水沖和產安化山。
明末清初,浙東史學家黃宗羲在《詠余姚瀑布茶》詩中贊道:"檐溜松風方掃盡,輕陰正是采茶無,相邀直上孤峰頂,出市都爭谷雨前。兩筥東西分梗葉,一燈兒女共團圓,炒青已到更闌后,猶試新分瀑布泉。"
20世紀70年代末,余姚瀑布仙茗恢復創制。
20世紀90年代,余姚瀑布仙茗解決了全程機械制作難題,同時70年代末從考察中得到啟發,把名優茶定為針狀形,使做出來的茶葉外形細緊挺直,稍扁似松針,品質獨特。
2018年04月,為弘揚余姚茶文化,提升瀑布仙茗品牌效應,大嵐鎮舉辦了第八屆余姚瀑布仙茗斗茶會。
2010年,余姚市茶園面積6.1萬畝,產量為655噸,產值1.2億元。
2013年,余姚市茶葉面積為6.3萬畝,基地規模位居寧波市首位,茶葉總產量6980噸,加工各類出口茶產量3.1萬噸,全年茶葉總收入10.3億元。"余姚瀑布仙茗"茶葉產量900噸,產值2.3億元。
余姚瀑布仙茗先后獲得寧波市名牌產品、寧波市八大名茶、浙江省名牌產品和浙江省著名商標、中國馳名商標、浙江省優質名茶、中華文化名茶和中國鼎尖名茶等稱號,并多次獲得浙江省綠茶博覽會金獎、中綠杯和省農博會金獎等多項榮譽。
2010年12月24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"余姚瀑布仙茗"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。
2014年,余姚瀑布仙茗被認定為"浙江區域名牌農產品" 。
2018年,余姚瀑布仙茗榮獲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會金獎 。 余姚瀑布仙茗
余姚瀑布仙茗產自于四明山、大嵐、梁弄、鹿亭、陸埠、大隱、河姆渡、三七市、丈亭、馬渚、牟山、臨山、蘭江街道、梨洲街道、低塘街道、陽明街道、鳳山街道等十七個鄉鎮(街道)。地理坐標為東經120°52′00″-121°54′00″,北緯29°40′00″-30°23′00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