歡迎來到一朵茶葉網,讓您更懂茶【侵權刪除】

設置首頁|添加收藏|保存桌面|網站地圖xml|Tags標簽

余姚瀑布茶

余姚瀑布仙茗,浙江省余姚市特產,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。

余姚瀑布仙茗產于省余姚四明山區的道士山,屬綠茶類。道士山在瀑布嶺山腰,海拔400多米,茶園四周樹竹茂盛,溪流交錯,茶樹常年沉浴在云霧之中,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質。唐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說,余姚用大茶樹的芽葉制成的茶葉,品質特優,在唐代已負盛名,陸羽譽之為“仙茗”,所以有稱之為“余姚瀑布仙茗”。

2010年12月24日,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準對“余姚瀑布仙茗”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。

簡介

余姚瀑布茶余姚瀑布茶又稱余姚仙茗、香茗,為浙江省的歷史名茶。

唐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說,余姚用大茶樹的芽葉制成的茶葉,品質特優,稱之仙茗。

據宋《嘉泰會稽山志》 (1201~1204年)載:"會稽茶唯臥龍與日鑄相亞,其次余姚之化安瀑布茶。" 余姚瀑布茶,產自白水沖和產安化山。

白水沖瀑布茶始產于漢,盛產于唐,即陸羽命名過的"瀑布仙茗",因茶樹根植于山上香灰土中,吸瀑布水氣,制成的茶葉色如翡翠,香高形美,品質特優。

化安山瀑布茶,在宋代時已非常有名。浙東史學家黃宗羲在《詠余姚瀑布茶》詩中贊道:"檐溜松風方掃盡,輕陰正是采茶無,相邀直上孤峰頂,出市都爭谷雨前。

兩筥東西分梗葉,一燈兒女共團圓,炒青已到更闌后,猶試新分瀑布泉。"

歷史記載

余姚瀑布茶余姚瀑布茶又名余姚仙茗、香茗,產于浙江省余姚四明山區的道士山,屬綠茶類。

道士山在瀑布嶺山腰,海拔400多米,茶圓四周樹竹茂盛,溪流交錯,茶樹常年沉浴在云蒸霞蔚之中,形成特有的天然品質。

唐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說,余姚用大茶樹的芽葉制成的茶葉,品質特優,在唐代已負盛名,陸羽譽之為"仙茗",所以有稱之為余姚仙茗。

明代詩人黃宗羲還寫了一首名為《余姚瀑布茶》的詩,"炒青已到更闌后,猶試新分瀑布泉",就是其中的名句。

品質特點

余姚瀑布茶外形緊密,苗秀略扁,色澤綠潤,香氣清鮮,滋味鮮醇,湯色綠二明亮,葉底嫩勻成朵。

明代后曾失傳,新中國建立后,于1979年恢復生產。1980年榮獲浙江省一類名茶稱號。

制作工序

余姚瀑布茶由于歷史久遠,古老的瀑布仙茗加工工藝已無從考證,也有人認為已經失傳。

但梁弄白水沖村仍有民間傳統的制茶工藝保留著。

瀑布茶在谷雨前采摘,每斤約2萬芽,瀑布茶的采摘標準為一芽一、二葉,加工工藝分殺青、輕揉、二青理條、炒干4道工序,主要有手工拋、抖、理、按、搓、截、抓、翻、甩等。

二青理條是瀑布茶炒制過程的關鍵工序,通過理條做形達到纖細苗秀的外形。

茶樹管理

余姚瀑布茶茶樹修剪是在茶園土、肥、水綜合管理的基礎上,根據各地自然條件、樹齡、品種生長習性,對茶樹樹體營養物質的分配和運轉進行適當的控制和調節,使養分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分配的一種措施。

但必須與肥水管理密切配合,與采留葉相結合,并注意病蟲害防治,才能使茶樹修剪后恢復快、生長好。

定型修剪:幼齡茶樹的第一次定型修剪,其高度和枝條粗度,對以后分枝強弱、分枝多少關系密切。

依照灌木型茶樹分枝習性,二足齡茶樹苗高在30厘米以上、主莖粗3~4毫米、有1~2個分枝時,即可進行第一次定型修剪,修剪高度以離地面15~20厘米為宜。

生長較差的茶樹,雖有二足齡,但長勢未達到標準,應推遲進行定型修剪。

部分土層深厚、管理水平較好的茶樹,在一足齡時已達標準,也可提前一年進行定型修剪。第一次定型修剪必須仔細,只剪主枝,不剪側枝,剪位應離下位葉較近,不可留樁太長,剪口向內側傾斜,盡量保留外側的芽位。

經第一次定型修剪后,要加強管理,使茶樹盡快抽發旺盛的新枝。第二次定型修剪高度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~20厘米。

第三次定型修剪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0厘米左右。這樣通過連續3次的定型修剪,茶樹骨架枝高度就可達到50厘米,連同主莖形成4~5層分枝,在此基礎上再進行輕修剪,結合打頂輕采,進一步培養茶樹樹冠和采摘面。

茶藝鑒賞

1.備具:壺、公道杯、品茗杯、聞香杯放在茶盤上,茶道、茶樣罐放在茶盤左側,燒水壺放在茶盤右側。 余姚瀑布茶2.賞茶:打開茶樣罐,讓來客欣賞余姚瀑布茶的色和形。

3.燙杯熱罐:將開水倒入水壺中,然后將水倒入公道杯,接著倒入品茗杯中。

4.投茶:按1:18的比例把余姚瀑布茶放入壺中。5.洗茶:右手提壺加水,用左手拿蓋刮去泡沫,左手將蓋蓋好,將茶水倒入聞香杯中。

6.第一泡:將開水加入壺中,泡一分鐘,趁機洗杯,將水倒掉,右手拿壺將茶水倒入公道杯中,再從公道杯斟入聞香杯,只斟七分滿。

7.鯉魚跳龍門:用右手將品茗杯反過來蓋在聞香杯上,右手大拇指放在品茗杯杯底上,食指放在聞香杯杯底,翻轉一圈。

8.游山玩水:左手扶住品茗杯杯底,右手將聞香杯從品茗杯中提起,并沿杯口轉一圈。

9.喜聞幽香:將聞香杯放在左手掌,杯口朝下,旋轉90度,杯口對著自己,用大拇指捂著杯口,放在鼻子下方,細聞幽香。

10.品啜甘茗:三個口是一個品,要做三口喝,仔細品嘗,探知茶中甘味。

11.第二泡、第三泡:操作同上。

歷史淵源

余姚瀑布茶浙江余姚歷史名茶瀑布仙茗歷史悠久,茶圣陸羽在《茶經》中轉引今已失傳的《神異記》關于西晉"虞洪獲大茗"的記載,先后在"四之器"、"七之事"、"八之出"中三處寫到瀑布仙茗。此后記載瀑布仙茗最著名的文獻,就是明代余姚鄉賢、著名思想家、文學家黃宗羲的兩首茶詩-- 《余姚瀑布茶》 、 《寄新茶與第四女》 ,而宋、元、清文獻似乎少有提及。最近,筆者在宋代詩人華鎮、王十朋的兩篇詩賦中查到瀑布仙茗的記載。

華鎮(1051-?),北宋著名詩人,字安仁,號云溪居士,會稽(今浙江紹興)人。神宗元豐二年(1079)進士。官至朝奉大夫,知漳州軍事。平生好讀書,工詩文。有《揚子法言訓解》及《云溪居士集》100卷、《會稽錄》等,大多散佚。清四庫館臣據《永樂大典》輯為《云溪居士集》30卷,其中詩12卷。

他在刊于《嘉泰會稽志》的茶詩《剡溪瀑布嶺仙茶》并序中,對瀑布仙茗作有熱情贊美:

在嵊縣西六十里,福善所集,蔚有靈氣,昔產仙茗。

春日云崖晴杳杳,東風山溜曉泠泠。

煙霞密邇神仙府,草木微滋亦有靈。

詩人描繪了瀑布嶺煙霞密邇、云霧氤氳、草木有靈的獨特環境,令人神往。瀑布嶺茶、仙茗、神仙府等特定名詞,指的應該即是今余姚四明山道士山白水沖的瀑布仙茗,因為嵊縣(今嵊州)并無產瀑布仙茗的記載。四明山、剡溪流域橫跨余姚、奉化、嵊縣(今嵊州)、新昌等市縣,詩題中的"剡溪瀑布嶺茶"可以泛指,但詩人在小序中寫到"在嵊縣西六十里"令人費解,因為瀑布嶺應該在嵊縣東面,并不在西面,不知是詩人筆誤還是其他原因。

該詩在《全宋詩》中詩題被改為《瀑布嶺》 ,題下注" 《嘉泰會稽志》卷四作《剡溪瀑布嶺仙茶》",去掉了小序。這一改法混淆了主題,容易讓讀者誤認為此詩詠的是瀑布嶺,因此一直未被收入茶詩之中,而實際上此詩是詠瀑布嶺仙茶的一首茶詩。因此改編者并不高明,違背了詩人的本意。

余姚瀑布茶

《余姚縣志》引元朝戴表元《焙茶詩》道:"山深不見焙茶人,霜入青研樹樹青,最有風情是巖水,味甘如乳色如銀。"

明朝黃宗羲《黎洲詠余姚瀑布茶詩》中道:"檐溜松風方掃盡,輕陰正是采茶天。相要(邀)直上孤峰頂,出市都爭谷雨前。兩筥東西分梗葉,一燈兒女共團圓。炒青已到更闌后,猶試新分瀑布泉"。

由于余姚在清代之前一直隸屬紹興或越州,相關歷史文獻也大多保存于紹興的史籍之中。目前余姚及寧波對瀑布仙茗歷史文獻的發掘與研究還相當有限,也許應該從紹興的文獻資料或名家詩文中發掘這方面的史料,以便使這一不可多得的歷史名茶散發出更加引人的清香。

古老的瀑布茶失傳已久。1979年有關部門組織力量,成立研制名茶小組,對這一絕跡已久的歷史名茶進行試制,終于獲得成功。從此,這一古老名茶獲得了新生,1980年在浙江省名茶評比會上榮獲一類名茶稱號。

貢茶產區

余姚全市茶園面積占8萬多畝,年產量達6000噸左右,茶葉生產已成為余姚農業八大產業之一。此外,余姚還盛產諸多國家級名茶,如產于陸埠三女山山麓、皇帝御筆親題、列為貢品的"四明十二雷",產于河姆渡的"河姆渡野茶"和產于十五岙化安山的"化安雙瀑茶"等。

現如今,由于大品牌戰略的實施,三朝貢品"四明十二雷"也加入到瀑布仙茗的大家庭當中來了,成為大品牌里面最具影響力的產品。

保健功能

余姚瀑布茶野生于四明山上,又名仙茗、香茗,為歷史名茶。茶葉汲瀑布水氣,浴云霞霧靄,色、香、味俱佳,含有較多的茶素、咖啡堿、芳香油、維生素。不僅有解乏提神、止渴利尿之功,而且對高血壓、肝炎、腎炎等慢性疾病有一定抑制、療效作用。

瀑布茶內含成份豐富,茶多酚、咖啡堿以及各種維生素含量較高,經醫學鑒定證明,瀑布茶對高血壓、腎臟病、痢疾等疾病均有一定療效。

外賓品嘗瀑布茶后稱贊道:"本是千年益壽物,今朝復得傳美談。"此茶絕跡百年后又恢復生產。

咨詢反饋
掃碼聯系

加我微信

返回頂部
天天操天天噜天天干|欧美日韩-一级黄片手机在线观看|一级黄色视频无码喷水|免费女自慰一级A片